2018年4月10日,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做客学而讲坛,与我校师生畅谈文学经典中的常与变。早在讲座开始前20分钟,实验楼6幢101会议室就已座无虚席,还有许多没占到位子的学生,正忙着搬椅子蹭座位。在场的同学们纷纷拿出各自的笔记本,握笔翘首以盼。“早就听说马兵教授要来学校开讲座,今天特地提前了半个小时来占位子。”15中文的周韵佳道。
身材高大挺拔,穿着灰色的外套,散发着儒雅气质的马兵教授一现身,现场便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来自孟子的故乡山东周县,今天从北孟之乡来到南孔圣地衢州作讲座,我觉得很兴奋。”马兵教授在讲座正式开始前,非常亲切地自我介绍道。
讲座中,马兵教授引经据典,通过分析各个名家作品来举例论述文学经典中的常与变,来倡导同学们走向文学经典。首先,他提出了“阅读要从经典开始”的观点,他解释道:“文学并不是简单的休闲,更关系到人格和知识结构。只要有耐心阅读,文学就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文学经典便是认识世界的‘指路灯’”关于这点,马兵教授引用了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里的观点来阐述理由:“经典不仅能让你有多次阅读的冲动,而且可以做到每次重读都如初读,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经典也能让你在不同的年纪去阅读,就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教导,因为经典它从不耗尽想对读者表达的东西。”
马兵教授认为:对于经典,我们大学生不仅要读,更要去理解,但每个人对经典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在他看来,经典存在着“常”与“变”这两个对立的关键。“所谓‘常’与‘变’,即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前者认为经典经得起时间的洗礼,经得起跨地域的传播,是永恒的;而后者则认为经典的筛选会随着时代推移而发生变化。”马兵教授侃侃而谈:“我个人更偏向在二者中间取平衡,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中,这个选择也并非不可,因为经典的标准或许会变,但经典永远有它应有的品格。”
在谈及阅读经典存在的问题时,马兵教授针对当今大学生的文学经典的阅读效率并不高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评判文学经典存在着许多的标准,像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的阐述空间甚至是特定时期里读者的期待视野,我们应该借用这样的评判标准去阅读文学经典,再加以运用具体的解读方法,如知人论事法、形式主义批判法、解构阅读、跨学科与跨媒介的比较阅读等,以此去更好地理解文学经典。”
17中文的李欣同学对此感受颇多,她说,“马兵教授的建议使我收获颇丰。从前我在读书的时候,只知道按部就班地读,只能读到浅层,在阅读上难免存在着偏差。经过今天的讲座,我刷新了阅读的方法,教授就如何做阅读笔记一点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阅读时就要做摘抄,在读书时,也不能只专注内容,要多去了解作者本身,这样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
文学经典并不全是艰难晦涩的世界名著,当中也不乏有许多出色的通俗文学作品,在《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甚至也包括了金庸、古龙、琼瑶等通俗作家。在谈及近几年来火爆的网络文学时,马兵教授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力,他笑着说:“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即便读网络小说我也不排斥,因为网络文学也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样派,而通俗文学恰恰是构成我们理解文学经典重要的一部分,但重点是在网络文学的选择上,我们应该倾向于选择能开出立派的文学作品,因为如果一个通俗作家能在通俗作品中去突显自己,那么这就是成功的。”
马兵教授的讲座无疑给在场师生们都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不少同学在讲座结束后,仍依依不舍地跟着马兵教授取经。17中文的魏钿甜同学在谈及收获时滔滔不绝,“我觉得马兵教授的讲座很打动我,他所讲述的文学点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尤其是在文本方面的解读。教授用一些例子生动地来解读文本,比如在‘知人论世’这一点上,教授以沈从文为例,推荐我们读《从文自传》,因为从中可以认识到沈从文所构建的朦胧的湘西世界与其从小生活接触的山水环境密不可分,这种解读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在以后的文学经典阅读中能更加多方面地去解读分析文本。整场讲座下来,我的笔记就有满满两面。”
教师教育学院刘小成老师说:“一场好的讲座总是时间飞快,马兵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到很亲切,我也很敬佩他,能在一场讲座的时间里分析众多作家的文学经典作品,从鲁迅、巴金、沈从文、张爱玲再到金庸、古龙、琼瑶,对风格不同的作家的作品解读都让我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对阅读经典的热情让我觉得很欣慰,包括同学们提出的疑惑,例如如何阅读晦涩的书籍,如何做读书笔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好问题,我希望每一个金年会人都能以这种求知若渴的状态,去阅读更多的文学经典作品。”(学生记者 郑溢 雷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