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日报:https://qzrb.qz828.com/html/2024-07/15/content_15613_1045104.htm#
助力乡村文化发展,人才是不竭动力源泉与“最大增量”。
今年5月,浙江省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此作为建设人文乡村、助力“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
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特长是文化特派员的“标配”,他们将深入基层,聚焦宣传文化工作,肩负起“1+1+N”系列工作,即在所驻乡镇(街道)范围内,重点指导1个行政村,结对1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或农家书屋,开展N项工作任务,包括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供给、文化品牌打造等,并重点完成一个文化项目。以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精神共富。
6月25日,衢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选派启动仪式后,来自衢州市级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中的31名市级文化特派员分赴基层驻点,指导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他们双向奔赴,搭建广阔的文化舞台
本次文化特派员选派,是双向奔赴的过程。基层需要什么,文化特派员有什么,相互匹配后,再由市里牵线搭桥。当文化特派员的擅长领域与村庄文化内涵相契合,将使得村庄文化品牌打造更有特色、重点项目推进更加顺畅。
柯城区沟溪乡沟溪村是衢州孔子后裔最集中的村落,清康熙六十年(1721),孔子六十七世孙孔毓均率眷属在此定居、繁衍。村里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孔氏族谱、沟溪孔氏家训和清朝的孔氏祖宅。一年一度的孔氏祭典更是村里的一大盛事,邻近省市的孔氏后人都会赶来参加。
在走访了解了沟溪村的文化后,来自jinnian金年会的吴锡标教授提出了将沟溪村打造为“衢州南孔文化副中心”的概念。吴锡标长期致力于南孔文化研究和推广,此次派驻沟溪村,也让他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
在吴锡标看来,打造“衢州南孔文化副中心”,要与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利用、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机结合,通过资源整合、谋划项目等方式,促进南孔文化在乡村落地。在与村党支部书记徐小东交流后,徐小东对这一概念表现出很大兴趣。吴锡标表示,他非常愿意结合自身所长,为“衢州南孔文化副中心”出谋划策,以南孔文化赋能沟溪村的跨越式发展。
当越剧在乡村唱响,整个村庄的文化生活也都被点亮。
衢江区峡川镇峡口村越剧氛围浓厚,村里有不少越剧爱好者。衢州市越剧联谊会会长鲁利民从小学习越剧,扮演小生,专注于越剧的教学与推广,此次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村里后,她像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盟友。
在走访峡口村老街时,鲁利民走进一家五金杂货店内,她先是与店主桑东珠寒暄了几句,当了解到对方是资深越剧迷时,两人随即现场合唱起来。隔壁71岁的越剧迷舒银仙也闻讯而来,加入了合唱。
村民良好的精神风貌、扎实的越剧基础,让鲁利民有了更多探索想法,她计划着接下来通过开展越剧培训、越剧展演、形体训练、大型舞台表演等活动,为村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希望可以通过两年时间的文化赋能,给村民带来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鲁利民说。
他们再次携手,激发更多的文化创意
要把文化种下去,了解村庄文化土壤是必要前提。在这批文化特派员中,有些文化特派员曾多次与派驻村庄有过交集,打下一定基础。借着派驻的契机,他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村庄,“沉浸式”体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从中产生了开展文化工作的新创意、新灵感。
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是浙江省金3A级景区村庄,7月4日,村里迎来了市级文化特派员毛芦芦。
毛芦芦是衢州市文化馆调研非遗部工作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衢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近年来,她先后出版了100余本图书,深受儿童喜爱,代表作品《芦花小旗》曾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
在此次走访之前,毛芦芦曾到过盈川村采风。她说,盈川村就像一个从沉睡中醒来的古村落,正用一双惺忪的眼睛打量世界,而全国各地的游客也在打量这个古村落。
这次以文化特派员的身份进驻村庄,她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基于写作特长,她将利用两年时间为盈川村创作小说和自然散文集,展现盈川村的青山绿水、秀美风光。
与熟知村庄建立对接联系的还有来自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王飞。
6月29日,听闻对接的开化县池淮镇池淮村即将开展全村党员大会,王飞特意赶到村子里报到,与所有党员见面交流。过去几年,王飞曾多次到村子里开展送春联下乡、为老人义务拍摄肖像照等活动,对池淮村有一定的了解。
池淮村是一座移民村,王飞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初步制定了工作计划。“我打算在移民文化上做一些研究,协助村子里把移民文化项目做好。”王飞说,在派驻期间,他将帮助村里建设移民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移民文化,如老物件、老照片等内容展陈。同时背靠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摄影摄像专业的师资力量,计划拍摄一组纪录片,制作一本画册或村志,让移民文化有载体,能传播,好传承。
他们发挥特长,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经过走访调查,文化特派员摸清村庄需求,了解村庄优势与薄弱点,结合各自专长,致力于将村庄文化优势打造为文化品牌,针对薄弱点引进文化活动与项目,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
龙游县詹家镇浦山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中有65%是畲族村民,村里畲族文化氛围浓厚。7月4日,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文化副刊部主任陈明明赶到村里报到。
在浦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伟民带领下,陈明明走进村里的凤凰部落,了解村庄历史和畲族文化。在凤凰部落七彩中心,一张长长的合影吸引了他的注意。
照片拍摄于1957年,当时浦山村第一任村支书雷新福作为民族村先进代表,在北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这张照片记录着浦山村“畲汉一家”的民族团结基因,见证着浦山村各族人民共创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这段历史值得好好挖掘、整理。”陈明明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他说,看到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接下来,他将用好用活浦山村的畲族文化资源,发挥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工作作风,走进农房村舍,做好调查研究,依托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链接更多资源,与当地紧密合作,一起挖掘、提炼、弘扬畲族特色文化。
前些天,文化特派员姜施施在派驻的江山市峡口镇枫石村内举办了一场非遗扎染活动,吸引了一群小朋友前来参加。
姜施施是衢州市文艺两新发展促进会理事,在走访村庄时,她了解到村里南孔书屋、研学实践基地等配套设施齐全,但艺术教育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短板。作为一名有着10余年绘画经验的美术爱好者来说,丰富农村孩子的艺术生活是她当下最想做的第一件事。“让农村孩子先对艺术产生认知,之后再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创造力。”姜施施计划着。
通过与村两委干部的沟通,首场活动以非遗扎染为主,并在村庄南孔书屋旁举办。天空、田野、艺术……第一次在村里参加这样的活动,小朋友们很是新奇,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对于此次聘任为文化特派员,姜施施自觉很有底气和信心,“市文联和所有文艺两新群体是我身后强大的后盾,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都可以为村里文化发展出力。”姜施施说。
常山县天马街道天安村四面环山,原是出了名的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在村两委成员的齐心合力下,村庄逐步发生改变。传承农耕文化的“父亲的水稻田”项目在这里落地,“云湖仙境”项目为村庄发展注入新动力和新业态,千亩香柚为农户增收……
作为派驻在村里的文化特派员,来自衢州市图书馆的郑小仙在村里走访后认为,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从学生暑期活动入手,逐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我将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这项事业中去。”郑小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