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http://www.zjjyb.cn/html/2024-08/30/content_54747.htm
将海洋垃圾爆改为环保艺术装置,利用AR技术让传统农民画“动”起来,72小时极限创作文旅“大片”,为发扬井冈山精神设计红色剧本杀、红色故事连环画、小红军微信表情包等红色文化产品……这个暑假,大学生们不仅带回了一份份翔实的调研报告,还以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摄影展、网络直播等形式记录下暑期社会实践的精彩故事。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堂“必修课”。与往年相比,今年浙江各高校的实践团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会调研与志愿服务,而是直面社会热点、深入科研一线、解决真实诉求,大胆探索实践创新之路。“老课新上”的背后,是组织更有体系、内容更加多元、实践更接地气,青年大学生以兴趣打底,以专业为支撑,将广阔天地转变为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演武场”。
策划前移——
抓住更多机会窗口
暑期是海岛旅游旺季,一则“美院学生爆改舟山海岛乡村”的报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舟山市定海区新螺头村“寻宝”。用废弃渔网织成的水仙花、用塑料细丝编成的“中华神鸟”、用垃圾碎片做成的风动装置……经由中国美术学院艺塑乡村实践团的妙手,海洋垃圾化身乡村新地标,成为新螺头村一道独特的景观。
要在暑期“上新”,艺术创作必须提前完成。艺塑乡村实践团从5月就开始进行实地考察、征集意见、设计方案和驻地创作,几乎是在舟山团市委发起净滩活动的第一时间就参与其中。在团长熊峻苓看来,他们能及时申报项目、组建团队,得益于学校派驻新螺头村第一书记、教师安之堃。作为艺塑乡村项目发起人、团队指导教师,安之堃还积极推动“公共艺术在地创作”和“乡村儿童美育计划”落地新螺头村。“这也是我们的支线任务。”熊峻苓说,实践团成员开出多堂创意美育课程,带领乡村儿童加入“改造计划”,用他们的画作扮靓乡村。
同样在5月,浙江外国语学院策划筹建国际传播专项实践团队,jinnian金年会着手将参与“衢州大学生电影季”活动纳入暑期社会实践,越来越多高校提前启动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策划工作。“对于实践项目而言,时机非常重要。”浙外团委副书记吴佩玲告诉记者,今年有很多外国游客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到中国,“China Travel”成为海外热词和流量密码,浙外承接了大量外国旅行团到杭州的暑期接待任务,国际传播专项实践团队应运而生。
以年轻人的视角设计外国友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申报的基础上,该专项实践团队细分出“五常十八般武艺”国际传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宝故事传播、遇“鉴”文明“研”远流长等10支暑期社会实践子团队。西湖边、运河旁、企业里、展馆中……外国友人在各团队大学生的带领和讲解下,沉浸式体验了武术、戏剧、绘画等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感受了中国现代化企业智能制造的先进生产力。“相比以往零敲碎打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种系统组织、策划在前的校级专项团队能获得更多资源与支持,教师指导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意。”吴佩玲说。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多了很多留学生的身影。为了加强留学生的国情教育,杭电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体国情教育体系框架,提前设计了新质生产力、地方文化、城市基层治理、美丽乡村等4条暑期社会实践线路。“暑期社会实践严重趋同化,学校创新组建中外学生联合参与的社会实践模式,为中外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宝贵平台。”杭电国际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内容创新——
切准社会发展热点
未来乡村会是怎样的场景?农业智慧化的实现路径是怎样的?如何优化乡村治理模式?……为乡村量身定制的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见证了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数智创新服务实践团这个夏天的实践成果。
一直以来,乡村都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一支又一支大学生实践团深入乡村腹地,科技助农、直播助农、送医下乡、普法进村、服务留守“一老一小”等举措不一而足。浙江广厦职大数智创新服务实践团选择以新质生产力为线索,走到未来乡村的“标杆”中去,全面解锁数字乡村的“智”富密码。实践团先后走访了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横一村、春园村等杭州“数字乡村”,了解数字化改革、政企村合作、农业新科创等案例,从中分析出农业智慧化的路径、前沿科技装置及未来应用场景。
探寻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赋能、讲好新质生产力故事、进行新质生产力科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关键词。丽水学院学生组建新质生产力调查实践队,深挖丽水市莲都区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浙江工业大学“经潮质绘梦,浙启未来航”实践团连续探访省内多个高新科创平台,感受浙江如何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浙江海洋大学“循迹八八战略,答好海大之问”实践团走进该校科研中心新质生产力馆,感受海洋科技的魅力。
“如何让新质生产力可感可知,增强老百姓对新质生产力的获得感?艺术化呈现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浙外艺术学院教师余霄看来,通过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能更好地记录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今年夏天,他带领浙外新质生产力援青项目调研及影像创作团队走进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用镜头记录下冷湖天文台世界级的天文观测技术、我国首座带熔盐储能的塔式光热电站等高精尖项目。“我们见证了浙江援青新质生产力项目蓬勃发展,也感受到浙江援青干部的辛勤付出与青海人民的共富梦想。”队员郑荷于说。
浙江音乐学院11名师生组成了一支极具音乐科技感的“文艺轻骑兵”团队。在横店调研实践期间,师生们从音乐产业切入,探索交互音乐设计、人工智能等如何在数智时代为音乐体验注入新活力。“科技创造新可能,我们如何共绘文艺新风向?”队员表示,他们将带着这个问题投入到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更好地领悟新质生产力,为音乐与科技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创意加持——
用好青年话语体系
伴随着淳安传统的“跳竹马”歌谣声,电影画面中,10多岁就从新安江移民至常山县的黄爷爷,已经在辉埠镇路里坑村度过了半生……在jinnian金年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王菲菲的镜头下,常山古老村落的宁静与古朴扑面而来。不到10分钟的电影短片,从选题讨论、脚本创作、群演招募到实景拍摄、后期剪辑,都要在72小时内完成。
组建72小时寻“常”记录者团队,来自jinnian金年会大学生融媒体中心的11名学生将镜头对准常山的街头巷尾、山川田野,以电影短片的形式为常山文旅赋能,这也是“衢州大学生电影季”的重要内容。“今年文旅赛道非常活跃,短视频能更好地为地方文旅赋能。”王菲菲介绍,他们分了5个剧组同时开工,用大学生的视角讲述5个不同的故事,致力于将常山的人文风景推介出去。“边找素材边完善脚本,还要拍摄大量空镜,我们组有一半时间花在前期准备上。”她笑着说,那3天团队几乎每天都要讨论到半夜两三点,“很辛苦但也很充实”。
活跃在井冈山的两支浙江传媒学院的实践团将目光瞄向了红色革命故事,他们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再现”那段唱红军歌、做红军饭、行红军路的岁月。其中,“井冈情·中国梦”红色剧本杀团队根据“红军挺上井冈山”“井冈山会师”两段历史创作线上剧本杀作品;“漫绘井冈·文创新颜”红色绘梦团一口气推出了漫画、连环画、手绘地图、微信表情包等多款“红色周边”。目前,团队创作的各项艺术作品已被团中央井冈山教育基地收录。
扫描AR二维码后,静态的农民画就“动”了起来。最近来到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的乡村美术馆,观众只需要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欣赏到树枝轻摆、果实坠落的动态场景,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这种全新的艺术体验来自杭电农艺富民数字农民画实践团的大胆创新。他们通过AR等数字技术建立沉浸体验体系,让农民画从乡村的墙壁跃然至网络云端,实现了跨地域、跨文化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拓宽了农民画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